佛山市审计局于1983年5月25日正式成立,35年间始终以改革开放新形势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为手中指南,在履行好法律赋予的审计监督职责的路上沐风栉雨、砥砺前行。35年来审计职能日益完善,审计事业快速发展,2013—2017年,全市共完成审计项目614个,查出违规问题金额6.92亿元、损失浪费问题金额1.7亿元、管理不规范金额549.45亿元,移送处理事项100件,成果显著。
一、不断突破自我,创新审计方式
(一)探索“审计巡查”新模式
2015年积极探索“审计巡查”新模式。8人耗时8天完成首批11个市直单位的审计巡查,发现苗头性问题35个,提出审计建议46条,协助建立健全规章制度9项,实现了较高审计效益,做到及早提醒和帮助改正性质较轻的问题,预防出现重大问题的风险,提高审计效率,解决因范围广、人力少、任务重而难以落到实处的审计监督全覆盖困局。
(二)实施“二次”审理
除了审理正式审计报告外,增加从审计报告汇报稿到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发出期间的审理。通过“二次”审理,抓准审计项目的审理重点,有效化解由于项目审理时间短、交换意见不充分、了解问题不全面等原因而出现的审理不到位问题,高效把控审计项目质量关口,进一步提高审计项目质量水平。2017年市局率先启动审计项目督办管理试点工作,首次开展对各区局审计工作报告审定工作。
(三)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
树立大数据审计分析理念,不断扩大计算机审计覆盖领域。在财政审计中,通过分类对比数据评价我市预算执行效果;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中,通过将保障对象数据和住建房产、公安等数据对碰,迅速查找到保障房分配和管理疑点问题;社保审计中,对比社保缴费数据和待遇享受数据,研究社保信息系统设置,准确发现系统存在漏洞。采取“1拖N”“上审下”“交叉审”等组织方式,有效利用大数据分析,进一步提高审计效能。
二、心系千家万户,助力地区发展
(一)助力人民满意政府建设
立足市政府“惠民生”工作主线,高度关注民生领域问题,提升审计改善和保障民生层次水平。在社保基金管理审计中,着重从健全制度、加强管理的层面提出审计建议,又注重从政策的角度深入分析问题。向市委政府提交专题报告《关于我市养老待遇水平偏低原因的调研情况报告》,得到市领导重要批示。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同意在养老金普遍调整的基础上,对全市企业退休人员加发过渡性养老金,新标准于2012年4月兑现,惠及38万佛山市民。
(二)助力城市升值发展
结合城市升级和城市升值部署,把重点投资项目和资金作为监督重点,促进规范项目管理和提高资金效益。一是对道路工程、环境整治、征地拆迁、BT等项目探索实施跟踪审计,2014年对市粮食储备库工程项目和市妇女儿童医院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提出近百条审计建议,从源头上防止资金损失浪费,最大限度降低投资风险。二是加大重点交通建设项目审计力度,对路桥公司以及一环等67个重点路桥工程项目进行审计监督,及早揭示工程管理漏洞,服务“强中心”和各组团的核心区建设。三是树立投资项目大效益概念,对佛山新城、佛科院新校园工程等建设进度滞后的项目把脉开方。对佛山祖庙修缮工程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结算金额核减率达44.32%,为政府节约投资资金。
(三)助力基层党组织建设
牢牢抓住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推行任期轮审制,开创对我市镇街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实施经济责任异地交叉同步审计,减少行政干预,科学评价领导干部履职绩效。综合镇街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从审计角度分析当前基层党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原因,向市委市政府提交《镇(街)基层党组织建设要重视对领导干部经济管理权力的监督》,提交多份审计专报,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职能从制度上督促领导干部严以用权、切实履职尽责,推动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四)助力绿色佛山建设
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佛山市审计局从佛山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国家生态公园着眼,助力佛山“一环生态圈”建设,加强城镇水土、大气、排污等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污染项目审计。同时,加强广佛跨界河流、河心岛等重点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审计,探索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为建设绿色佛山贡献审计力量。
昔日的成就还在眼前,脚下的长路尚待征服,佛山市审计局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奋力开创新时代审计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