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来,中山市审计局审计职能不断拓展,审计监督更加有力,全覆盖更加有效,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防范化解风险、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审计人员从1984年的5人发展到2018年的69人,目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干部占97.1%,具有中高技术职称比例为71.01%。
一、紧扣“一个中心”全力服务发展大局
中山市审计局统筹全市审计力量持续开展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紧盯重大建设项目进展、重点资金使用、“放管服”改革推进情况、重大政策落实和经济风险防范等情况。突出开展风险防控、污染防治和精准扶贫三大攻坚战审计,持续关注中央八项规定,加大对“三公”经费和“小金库”、“吃空饷”审计力度,促进厉行节约和规范管理。充分发挥审计在反腐倡廉特别是查办腐败案件中独特优势,配合市委巡察、市监察委办案,查处了一批重大违法违纪案件,移送线索近年来大幅上升,仅2017年就向纪检、公安、建设等部门移送处理事项18项。
二、推进“两项改革”有效激发工作活力
全面推进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试点工作。自2015年实施审计制度改革以来,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审计改革领导小组,推动市委、市政府印发了《中山市贯彻落实〈广东省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为审计改革的稳步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增设电子数据审计科,增加雇员指标10名和政府购买服务人员26名,缓解工作任务繁重与审计人力不足矛盾。
三、狠抓“三项建设”大力提升审计效能
以“科技强审”打造方式方法“升级版”。1993年自行开发了“文件、审计档案、人事管理系统”;1996年建立局域网;实现与省审计厅联网,1997年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使用审计管理系统(OA);2005年作为我省首批审计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启动了金审一期,标志着我市审计信息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目前,已建成财政、社保数据联网审计平台以及住房公积金、投资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应用模块,建立了400多个审计分析模型,着力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推动完善在线审计实时监督系统,大大提升审计效率和精准度。首次将无人机航拍、3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到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工作中,聘请医疗专家助力医保审计,审计监督效能进一步提升。
以“质量立审”强化业务管理“硬实力”。着力加强对重点环节的质量管理,全面推行动态管理模式,建立项目审计的“问责”、“倒逼”和“三全”管理机制,切实推动审计工作提质增效创优。实行审计项目“前置式”审理,实现了审计业务会议常态化,做到专人复核、会议审理、集体决策,加强对权力程序的监督和制约。
以“人才兴审”提升干部队伍“战斗力”。坚持以抓党建为统领,强化责任担当,坚持依法审计、廉洁审计,不断推动党建工作与各项业务发展的双融合、双提升。一是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建工作突出“快、浓、深、实、新”,引导全体党员干部学思践悟,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持续开展“两学一做”制度化常态化学习教育,组织开展以井冈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岩精神和阮啸仙烈士革命事迹等党性教育培训,切实强化审计队伍党性修养。二是持之以恒强素质。通过导师制交任务、压担子和教方法,鼓励支持年轻审计干部勇挑重担,担任审计组长或主审,提升素质。设立审计论坛,开展分层次、多渠道的专题培训,鼓励年轻审计人员学习深造和晋升职称,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近年来共有12人通过审计署计算机中级考试,审计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三是驰而不息抓作风。局党组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一岗双责”制和“八小时以外”的监督,每年初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签订廉政建设责任书,年终举办中层领导述职述廉报告会,层层传导责任和压力,增强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的有效性。
四、聚焦“四大板块”着力压实监督职责
聚焦风险防控,维护经济安全。紧紧围绕“安全、绩效”两大重点,加强对政府“四本”预算的全口径审查监督,利用财政联网审计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市一级预算单位的审计全覆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对国有资产结构调整、国有产权处置转让、国有企业兼并重组等重点环节的审计监督,确保国有资产安全。至2016年底已完成对全市所有国有企业集团的轮审。
聚焦权力运行,促进廉政建设。中山市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起步较早,由对市属国营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逐步拓展到对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领域不断扩大。2004年,中山市荣获“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先进地区”称号。坚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严肃问责,从2014年起,逐步推行镇区党政“一把手”同步审计,稳步推进实施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领导干部轮审制度。至2017年基本实现了对所有市直部门“一把手”、国有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5年轮审一次的目标任务。
聚焦民生改善,维护群众利益。积极构建社保、住房公积金联网审计系统,并在系统中引入公安、民政、银行等外部数据,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开展跨行业、多角度的数据分析,不断提升民生审计的效率和水平。同时,建设中山市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管理系统,突出加强重点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特别是对雨污分流工程、镇区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点投资等项目进行了全过程跟踪审计,推动完善制度和堵塞漏洞,及时查处了一批违法犯罪案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聚焦内部审计,筑牢基层防线。2008年起逐步推行行政事业单位和市属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年审制”,促进建立健全了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审计监督体系中的基础防线作用。认真落实挂钩联系制度,局领导带队深入全市25个镇区和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进行专题调研和分类指导,规范和引导内审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组建由政治强、业务水平高的业务骨干宣讲团,到有关单位和镇区开展审计宣讲活动,有效促进基层依法理财,提高审计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