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代人薪火相承,珠海审计人始终铭记特区“桥头堡”的使命,不断先行先试,树立起珠海经济特区的审计品牌。
品牌一:加强人财物统管,打造审计铁军
管住“人”这个核心,保障“财”这个关键,优化“事”这个权责,强化“质”这个命脉,深化审计统管改革。
——整合优化队伍,深化“人”的改革。借助改革试点东风增加编制13个,整合增设机构6个,审计力量迅速加强;工程和计算机类人才比例升至23%,平均年龄从44岁降至38岁;实现市对区级审计局长“全委派”、区审计局副局长交流“常态化”。
——落实保障机制,深化“财”的改革。对改革后开展审计工作所需的各项经费不足部分予以全额保障,确保不低于现有水平。
——实施“职能优化”工程,深化“事”的改革。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调整设立政策跟踪科、整改监督科、资源环境科、数据分析科、审计执法分局。
——强化“五统一”管理,深化“质”的改革。实行市、区审计计划统一编制、重点项目统一开展、审计报告统一审理、大数据审计统一实施、教育培训统一组织,构建市、区联动的“五统一”管理格局。
品牌二:深耕大数据技术,统领审计全覆盖
确立“以大数据技术统领审计全覆盖”的工作思路,不断夯实审计监督全覆盖。
——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破解全覆盖“瓶颈”。2014年起,运用大数据审计对全市20多个财政业务系统、260多家单位的部门预算和财务核算数据审计实现“全覆盖”。
——构建专兼结合的大数据团队,破解“两张皮”难题。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成立数据分析科,按“计算机专业人员+”的方式组建近20人的大数据团队,在每个科室及审计专业类别均配齐配强计算机专业人才。
——强化“五大平台”建设,打造“精准”审计。全面构建审计数据分析、资源统筹管理、虚拟云终端应用三大系统建设,整合财政资金实时在线监控、监察部门廉情预警系统。“五大平台”建设经验作为广东审计的创新,入选2017年度审计署大数据审计研讨班的经验交流材料。
品牌三:督促政策落实,促进政府良治
2003年起探索重大政策跟踪审计,实现“促进政府良治”的目标。
——围绕中心,当好“参谋卫士”。2003年提出“当好领导进行宏观经济决策的参谋和国民经济运行的卫士”的工作思路,开始探索政策跟踪审计;2004年《我市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及其收益方面存在问题》的审计专报深刻影响了特区国企的改革创新。
——立意宏观,当好“政策督察员”。2014年,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成立政策跟踪审计科,逐步实现政策跟踪审计从“杂牌军”到“正规军”,从“随机审”到“定期审”,从“附带做”到“专题做”的转变。
品牌四:围绕永恒主题,促进财税改革
先后提出审计是 “经济卫士”“保健医生”等珠海特色的审计理念,实现财政审计从合规合法性向绩效性转变,向政策落实和防范风险延伸的目标。
——跟进财政资金,实行“联动审计”。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实行“两个联动”(即市、区预算审计联动开展,市对区决算和区级预算审计联动开展)。
——固化模型功能,实行“联网审计”。2014年珠海“联网审计”联合人大、财政等部门建成全国示范性的“珠海市财政审计实时在线监督平台”。
——构建双轮驱动,实行“互动审计”。促成财政部门主动揭示自身问题风险,将审计发现问题作为“查漏洞、打补丁、促规范、提绩效”的助力,把审计模型嵌入财政业务系统,实现“自动预警、实时防范”。
品牌五:分清经济责任,监督制约权力
珠海市是全国最早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地区,经责审计已在立法保障、业务规范、技术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以“立法权”作为经责审计的保障。2003年《珠海经济特区审计监督条例》经珠海市人大通过,是全国地级市最早的审计法规。
——以“分类审”谋划经责审计全覆盖。2017年印发《珠海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分类意见》,建立经责审计对象数据库,按照“3+5(即3年一轮审、5年一轮审)”和离任审计模式,对市本级单位主要领导干部实行“分类审”和“全覆盖”。
——以“同步审”完善经责审计评价内容。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对市属国有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等实行“同责同审”;全面推行县(区)、镇(街)党政领导和国企领导“同步审”,有效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
品牌六:维护绿水青山,探索环保审计
珠海市一直以环境优美而著称,市审计机关也在特区的绿色发展过程中,做了突出贡献。
——“充分调研、引入外脑、服务发展”探索路径。2004年起探索资源环境审计,形成“充分调研、引入外脑、服务发展”的工作思路。2013年聘请中山大学和市环保局专家参与大气环境审计。
——“专业扩围、规范作业、创新技术”提升水平。一是专业扩围。2012年率先成立资源环保与绩效审计科,引进专业人才,将审计范围扩至国土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大气环境、餐厨垃圾分类等领域。二是编制规划。将资源环保审计纳入《珠海市“十三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三是创新技术。2017年,在全省异地审项目中,应用ArcGis、GPS等技术发现一批资源环境问题。
品牌七:嵌入绩效理念,贯穿审计全程
为提升财政绩效,珠海市审计局通过特区立法,向资金、向工程、向职责“问效”。
——向公共资金“问效”。2004年向市委专报《我市福彩基金绩效审计结果表明:缺规划、无跟踪、管理乱、绩效差》,获时任市委书记等领导批示,大大提高了福彩基金绩效。
——向职能职责“问效”。将绩效理念嵌入财政、投资、国企、经济责任、资源环境等审计中,由“向资金问效”扩展为“向职能职责问效”。近5年服务于特区政府“基建大会战”这个发展支撑,投资审计不仅年均节约财政资金近6000万元,促进资金规范管理近2亿元,并促进被审计单位出台了《工程项目工程造价实施细则》《设计变更管理规定》等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