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80年8月,党和国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明确要求发挥经济特区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是建立经济特区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省份,深圳、珠海、汕头广大干部群众用 40 年时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奇迹。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也吹开了社会主义审计之花。1982年12 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新宪法,确立了国家审计监督制度的法律地位。1983年9月审计署成立,标志着现代国家审计制度正式入轨运行。广东省省、市、县三级审计机关也随之相继挂牌成立,在省委、省政府和审计署的领导下,围绕地方党委政府工作中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作用。深圳、珠海、汕头等市审计机关,在特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逐步找准定位、发挥作用、崭露头角。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艰苦创业,筚路蓝缕启山林。1978年至1985年,是改革开放初期,也是确立审计制度、建立审计机关的起步阶段。1982年宪法确定建立国家审计制度,按照这一制度要求,广东各县级以上地方政府都组建了审计机关,但当时面临着无审计专业人员、无办公场所、无现成经验标准等困难。广东审计人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白手起家,按照“边组建、边工作”的方针,围绕党委政府工作中心,以促进增收节支、确保财政收支基本平衡为目标,重点开展预算外资金使用、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等审计监督,在严肃财经法纪、促进改善经营管理、加强财政控制和财务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监督作用,为广东审计事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不惧艰难,上下求索探新途。1986年至1993年,是国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时期,也是国家审计积极探索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围绕党和国家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和治理整顿的目标任务,广东省审计机关对审计工作原则、审计实践、审计制度的发展等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围绕经济工作中心,抓住影响、干扰经济体制改革的要害问题,创造性地开展行业审计、专项资金审计、专项审计调查。审计人的足迹所到之处,也是财经法律法规的光芒闪耀之处,更是审计的“亮剑”之处,为严肃财经纪律、促进治理整顿、保障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等发挥了重要作用。1989年,首次向省人大常委会专题汇报审计发现的突出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和强烈反响 ;在全国率先出台《国有企业厂长、经理经济责任审计办法》,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 ;审计专题、综合性报告和信息简报被省委省政府大量批示采用,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初步显现。“经济越发展,越要加强审计监督”“越是发展市场经济,越要加强审计监督”的呼声越来越高。
根深叶茂,突出重点打基础。1993年至2002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重要时期,也是国家审计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1994年审计法颁布,推动了审计法制化建设。广东审计机关围绕转变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这一中心,以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加强和改进财政、企业和金融机构财务收 支审计,坚持打假治乱,维护财经秩序,揭露和制止财政资金损失浪费、国有资产流失、舞弊和腐败等问题。这一时期,广东省审计机关的金融、粮食、经济责任等审计都在全国亮出了品牌,查处广东开平金融大案、参与处理广东省国投金融破产案等工作得到了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表扬 ;同时较早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反响,有效发挥了震慑作用。
保驾护航,监督服务促改革。2003年至2012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时期,审计工作也在实践中不断规范,并得到蓬勃发展。广东省审计机关继续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二十字方针,以真实性、合法性为基础,以绩效为目标,以打假治乱为重点,积极开展预算执行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探索开展绩效审计和重大政策落实情况、灾后重建等跟踪审计,组织各级审计机关开展社会保障资金、政府债务资金、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广东审计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常态化轨道。特别是 2008 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审计监督的工作意见》文件,为审计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审计综合性报告和信息简报被大量批示采用,审计建议被政府及有关部门大量采纳,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已形成常态,审计成为国家治理及宏观调控中不可替代的力量。
再绘宏图,谱写新时代华章。党的十八大以来,是审计工作长足发展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时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完善审计制度的决定。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的决策部署,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优化和加强审计机关职责,着力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审计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机遇期。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多次对审计工作作出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审计要当好国家财产的“看门人”、经济安全的“守护者”,审计干部队伍要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
广东省审计机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实现了广东审计十个“首次”的开创性工作。首次启动政策跟踪审计,促进政令畅通,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首次实施省以下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试点和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成立地方党委审计委员会,建立派驻省管企业审计专员制度 ;首次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助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 ;首次组织全省范围内县镇两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异地交叉审计,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首次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审计全覆盖监督网,消除审计监督盲区 ;首次开展常态化大数据审计,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首次在全省审计机关实施审计质量风险防控行动,开展常态化审计业务质量检查;首次实行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两统筹”,深入推进全省审计工作“一盘棋”;首次 开展研究型审计,推动打造审计项目精品 ;首次实施党建强审、人才强审工程,着力加强审计机关政治建设,推动建设模范机关。
卢荣春厅长(左三)听取下屯村精准扶贫暨美丽乡村建设情况汇报。
四十载波澜壮阔,新征程催人奋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经济特区广大干部要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描绘了新发展阶段的蓝图,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审计机关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继续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充分认识肩负的责任使命,努力实现更大的新作为。
充分认识新时代审计工作的新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审计工作,审计工作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机遇期。新定位:把审计监督纳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审计成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监督手段。
新平台 :中央及地方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相继成立,加强了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为审计工作发展提供了新平台,审计的政治站位更高,制约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新职责 :审计机关除了传统的监督职责,还增加了保障职责,保障党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落实、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新任务 :实现审计全覆盖,重点是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做到党中央重大政策措施部署到哪里、国家利益延伸到哪里、公共资金运用到哪里、公权力行使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跟进到哪里。
新领域 :从经济监督向经济监督和生态环保监督并重转变,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新动能 :实施大数据审计,提升审计效能,加快审计信息化工作发展。
新格局 :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推动实现全国、全省审计工作“一盘棋”,形成审计监督合力。
正确处理新时代审计工作“五个‘变’与‘不变’”的关系。一是审计工作“二十字”基本方针没有变,但审计理念要转变,从部门审计观、行业审计观、地区审计观转变为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国家审计观。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好“三个区分开来”重要要求。
二是审计作为综合经济监督部门的职责和使命没有变,但监督的重点内容在转变,聚焦到促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上,聚焦到促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上,聚焦到促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上。
三是审计机关的双重管理体制没有变,但审计格局在转变,逐步过渡到全国、全省审计“一盘棋”上来,改变过去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审计监督整体合力。
四是以发现问题为导向的特性没有变,但是揭露问题的重点 从披露资金合法合规问题转变为披露资金合法合规与政策落实情况并重,从单纯关注查错纠弊转变为关注揭露查处问题、促进体制机制制度完善并重。审计技术方法转变为联网审计、大数据审计。
五是从严治党、廉洁从审的任务和决心没有变,但审计队伍建设的要求更高。为满足事业发展需要,要下大力气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审计干部队伍。管理手段和管理目标要从单纯的行政管理转变为行政管理和职业化管理并重。上述审计工作的 “五个‘变’与‘不变’”辩证关系,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推动审计工作在继承中创新发展的有力武器。
进一步厘清新时代广东审计工作的发展思路。通过深入学习、广泛调研,广东省审计机关确立了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路子的总体思路。高质量主要是着眼充分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构建高水平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向被审计单位提供高效能的审计服务,打造高关注度的审计社会影响力,锻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审计干部队伍,达到全面提升审计监督整体效能的目的。内涵式主要是指审计工作不再单纯依靠审计项目数量的扩张、走粗放型“摊大饼”式的发展路子,而是要走出一条质的提升之路,通过实施“党建强审、人才强审、科技强审、质量强审、创新强审、制度强审”六大强审工程,着力破解制约审计事业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释放审计生产力。广东审计工作将更加突出审计整改在“治已病、防未病”方面的重要作用,继续健全完善审计整改责任体系,推进审计整改闭环管理,促进提高审计整改质量,切实做好审计“后半篇文章”。
全力统筹推进审计全覆盖。审计全覆盖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审计机关的重大任务,也是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基本路径。广东省审计机关积极探索审计全覆盖的实现路径,基本实现省市县三级 财政“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审计全覆盖,实现对地级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5年一轮审。但也面临审计资源短缺,尤其是人力资源不足与审计全覆盖任务重的突出矛盾。下一步,我们将正确处理好审计全覆盖与聚焦主业、突出重点的关系,在保证审计覆盖面的同时,对审计对象进行分类管理,既要做到形式上的全覆盖,确保审计监督不留盲区,也要做到内容上的全覆盖,避免交叉重复审计,高质量地落实好全覆盖要求。正确处理审计全覆盖与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关系,避免盲目追求审计项目数量、扩大审计范围和超越自身能力的任务。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解决审计全覆盖与审计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在利用社会审计力量、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等方面探索更多更好的做法。大力推进大数据审计,制定大数据审计发展规划,编制大数据审计规划、准则和指南,统一工作标准,明确工作思路、方向和措施以及推进大数据审计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向大数据要资源,向信息化要效率。
努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身立业立信的重要 指示,从严抓班子带队伍,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驰而不息纠“四风”,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审计干部管理教育,加大专业知识培训和实践锻炼,通过“十班一室”培训平台和审计实务导师制等,提高审计人员宏观视野和专业技术能力,用“以干代训”的方式为市县审计机关培养业务骨干。加强审计干部队伍廉政监督,严格执行审计“四严禁”工作要求和审计“八不准”工作纪律,自觉接受、全力支持派驻纪检机构监督,坚决整治“灯下黑”,做到纪严一等。
(作者系广东省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广东省审计厅党组书记、厅长)
(1983年至2019年,广东省审计机关共完成审计项目23万个,审计查出违规问题金额近4000亿元,促进增收节支1200 亿元,审计后挽回(避免)损失300亿元 ;省级审计机关从初创时期不足 50 人的干部队伍,发展为至今拥有27个内设机构、334名在编人员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从全省来看,广东审计机关实有审计干部人数达4000人以上。)